着床率、受精率、养囊率……一文读懂10个试管关键指标背后的含义

 

 

 

在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旅程中,从促排卵到最终迎来新生命,每一步都伴随着精密的评估与科学的考量。卵泡能否对药物做出良好反应?取卵手术能否收获足够数量的卵子?受精卵能否顺利发育成可用胚胎?囊胚移植后又有多大几率成功着床…… 这一系列过程,都可以通过一个个关键 “率” 来衡量。

 

这些指标环环相扣,既反映着治疗各阶段的成效,也藏着试管助孕成功的密码。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解读这些核心指标,带您更清晰地了解试管之路的每一步究竟意味着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卵泡输出率

 

定义:反映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计算公式为「应用促排卵药物后发育的优势卵泡数÷基础窦卵泡数×100%」。例如,10个窦卵泡经药物刺激后有8个发育为优势卵泡,其卵泡输出率为80%。 

 

影响因素:窦卵泡数量是基础,但卵泡刺激素(FSH)升高、抗苗勒管激素(AMH)降低时,卵巢对药物的反应性会显著下降,导致卵泡输出率降低。 

 

2

获卵率 

 

定义:取卵手术时,获得的卵子数作为分子,穿刺的卵泡数作为分母,算出来的就是获卵率,平均会有70-80%的获卵率。 

 

影响因素:夜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时机和剂量是关键,若夜针效果不佳,可能导致获卵率明显降低。 

 

 

3

受精率 

 

卵子取到体外以后,经过IVF(所谓“一代试管”)或者ICSI(所谓“二代试管”)方式进行受精,受精卵数量/卵子数或MII卵子数就是受精率,IVF受精率一般要达到65%以上,ICSI受精率一般要达到75%以上。

 

异常处理:若正常受精率<30%,需排查卵子成熟度、精子活力等因素。

 

4

卵裂率 

 

定义:受精卵中成功分裂形成胚胎的比例,即「卵裂胚胎数÷受精卵总数×100%」,临床多数情况下≥95%。 

 

临床表现:卵裂率高不代表胚胎均可用,需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评估划分胚胎质量等级,三代试管会对胚胎进一步做PGT(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筛查。 

 

5

可利用胚胎率与优质胚胎率 

 

定义:可利用胚胎率是指具有移植或冷冻价值的胚胎数占总胚胎数的比例优质胚胎率是指优质胚胎数占总胚胎数的比例。 

 

优质胚胎评价:主要采用形态学标准,包括细胞数量、均匀度、碎片率等(形态佳、碎片少的胚胎评分更高)。需注意,形态学评分与胚胎发育潜能呈正相关但非完全一致,部分形态较差的胚胎可能通过囊胚培养体现其发育能力。 

 

6

囊胚形成率(养囊率) 

 

定义:卵裂期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的比例。优质分裂期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可达到50%,非优质分裂期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只有10-20%,

 

临床意义:达到冷冻标准的囊胚均具备潜在发育能力,即使是分级较低的囊胚(如4BC、4BB),也可能成功妊娠。

 

 

7

着床率 

 

定义:是指每个胚胎的着床能力。

 

临床数据:分裂期胚胎的着床率在35%左右,囊胚的着床率在45-50%左右,就像撒种子,不是每一颗都有种植的能力。

 

8

临床妊娠率 

 

定义:接受胚胎移植的患者中,通过 B 超检查确认宫内孕囊及胚芽(即临床妊娠)的比例,通常以每移植周期计算。

 

影响因素:与移植胚胎类型(卵裂期胚胎/囊胚)、移植数量(1-2 枚,国内多数地区限制≤2 枚)相关,临床妊娠率波动在35%-70%。

 

9

持续妊娠率 

 

定义:排除胚胎丢失(如流产、宫外孕等)后,仍维持妊娠状态的患者占所有移植患者的比例,反映妊娠的稳定性。 

 

10

活产率 

 

定义:最终成功分娩活产新生儿的数量与移植周期数之比,是评估辅助生殖技术最终成效的核心指标。 

 

关键意义:活产率受临床妊娠率及胚胎丢失率共同影响,即使临床妊娠率较高,若胚胎丢失率高,活产率仍会下降。全球范围内,辅助生殖技术的活产率约30%-40%。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 语

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依赖于上述各环节效率的协同作用,从卵泡对药物的反应到最终活产,每一步均存在一定概率风险。了解这些指标有助于客观认识治疗的复杂性——成功孕育一个健康新生儿是多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严谨的医疗干预与科学评估。

 

如您需要帮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Reserved